養生寶典

莊淑旂博士的理論~第一篇 我的飲食觀

莊淑旂博士的理論~第一篇 我的飲食觀

將動植物各部分加以平衡食用的「一物全食」、「以類補類」理念,是莊博士研究醫學多年來一再呼籲的真理,這不僅是對生物的崇敬,更能提供均衡的營養,以預防疾病入侵。而「醫食同源」、「疾病與飲食互為因果」,更是歷久彌新的關鍵理論,依照體質與體型來規劃飲食,就是帶領自己走向健康的第一步。

我所提倡的「全食全義」⋯⋯
 

一物全食的價值

記得在日本居留的期間,我到菜市場買雞肫(雞的胃)時,發現本來應該附著雞肫內側的黃色膜不見了,老闆說:「黃色的膜已經被處理掉了。」

我想一定是有人收集黃色的膜去當藥物吧?


「不,都丟棄了,那看起來不雅觀,所以在出售前都要處理掉。」

老闆的解釋令我無言以對。其實,我來買雞肫就是為了那層黃色的膜作研究之用呢。

在早期,雞都是放養的,任其在草地上遊走,即使吃了鐵碎,也能消化成泥狀排出,這就是全靠雞胃內包覆的那層黃色膜的作用。


在台灣,一個黃色的雞肫膜,能以等同於一隻雞的價格賣出,因為它在民間被廣為利用於治療腹脹。當然,那也是指古早時代,現代有大量的飼料雞,要收集雞肫膜已不再稀奇,可是集中在籠裡吃著人工飼料的雞隻,大概也已經失去了胃的本能吧。


豬的腎臟亦是如此,在日本能賣出去的為數不多,這是因為它有腥騷味,難以食用。經我調查的結果,原來是處理的方法不當。在日本,屠宰豬隻時,是把腎臟和肉一起冷凍,這個我們稱之為「腰子」的豬腎臟,若不立即處理,尿的成分一旦滲入組織,臭味就再也無法消除。


台灣人則屠宰當下,就立即將內臟取出,用水沖洗乾淨,再另外單獨保存,就不會殘餘腥臭味。由於飲食文化的差異,日本人缺乏處理內臟的基礎知識,而丟棄了珍貴的內臟;我在日本生活了數十年,觀察日本人的食肉文化,他們只吃「肉」的部分,其餘的腳、頭、耳、尾、內臟,則多數不上餐桌。


只食用「肉」,等於是攝取到動物的蛋白質和不良的脂肪而已,沒有活用到其餘對身體有益的部分,算是「暴殄天物」。長久以後,所攝取的營養會有所偏頗,因而造成腸內不良菌增多、多餘脂肪代謝不順、內臟機能受損,積鬱的廢氣便停滯在體內,影響氣的正當循環。


在生物界的食物鏈中,我們人類必須吃其他的生物來維持生命,既然如此,我們除了要感謝動植物提供生命外,對於犧牲的動植物,更是一分一毫都不能浪費,這是我早在二十年前就大力提倡的「一物全食」觀念。全食主義不僅是對生物的崇敬,更是我們追求健康的要素。